喵喵喵

对商君之死的yy

﹉﹉﹉以下鞅无脑吹严重ooc现场﹉﹉
私以为,史向的话商君之死应该是孝公和商君自己的棋,换句话说,鞅造反是找死。
“反”是一定造了的。因为诬告的话世族没有这个能力,新君没有这个必要。世族这边,鞅是孝公继位当年入的秦,当时君弱臣弱都没能阻挡住鞅一步一步走到高位,二十年后,君弱臣强就能做到,把其至于死地?再换句话说,20年打压,心腹能剩多少,压也压的不敢有脾气了。惠文那边,按照记载“莅政有顷,商君告归”,鞅是自己辞的职,驷鹅是有多大的信心主动出击一定收拾住曾经总领军政大权爵至列侯的商君,(虽然很不想提史记)里秦本纪孝公部分几乎就是两个人恋爱史+鞅的升职史,不像后来的秦相,鞅是从客卿按照秦律(当然他立的)一步一步升到的列侯,就算性格问题没有人缘,威信是一定有的,蓝田大营里的新军都是鞅练出来的,试问这种级别的人请辞,新君应该巴不得吧,还有什么理由诬其造反?一旦诬了,在高层中落人口实,引起国人混乱,真造反给你看,有先君让位的事摆在那,再加上造反的不得已性,高层有人倒戈不是不可能,惠文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而一旦鞅辞职,就是一个有名誉没实权的老臣,按其平时行事,就算真的骄了,能有什么威胁,何必担不容前朝老臣的骂名。
造反的原因,就是说的那步棋。孝公年间的变法可以说是把秦社会秩序打乱、撕开,而最后到“天子至伯,诸侯毕贺”的时候只能说是变法大成,而不能说圆满结束,裂缝没能闭合。而这个裂缝在于变法本身也在于商君本人,不管是不是有意为之,已知的史料来看,变法全过程或者说孝公年间与变法有关的事都直接由鞅本人负责,无形中把对于变法的种种都关联到对于鞅的种种。所以要完成变法最后一步,把裂缝补上,其方法可以从对变法如何等价到对商君如何。所以,要么是鞅辞职离秦,远离秦国淡化矛盾,要么是鞅身死,以血黏合。孝公应该在死前和鞅设计过这件事情。到孝公真的死了,就是鞅执行计划的开始。
刚开始,选的是第一种,之后魏阻拦,使鞅意识到,无他国可去(毕竟邻国都打完了),这个时候选第二种,但死也得有方法,毕竟吴起前车之鉴,要死在明面处,死在世族得意处,将举国注意引到个人上,让所有种种归于自己本人,让世族得意于自己之死,才能顺利过度又不过大危机变法成果。这个就体现了造反的优越性。之所以最开始说有孝公的棋且死前有过商量是因为,按史记记载,其造反兵力不在少数,而鞅已辞职,按秦律走正规程序是不可能瞬间有那么多兵的,除非先君遗诏等等。而从史记记载的路线来看,他不是在造反,是在造势,这就迎合了上文说的成功引起足够的注意力。于是四处奔波,于是被荀卿称道的秦之将才十分轻松的死在自己创立的军队手中。世族沾沾自喜以为占了多大便宜,以为新君支持,愉快的活了几年,等新君临政正国法,世族造反,惠文平乱。张仪入秦前,两次平乱,终是稳了国事朝局。

评论(5)

热度(36)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